导航

咨询电话0871-64646379

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普洱:田间好“丰”景“三夏”农事忙

来源:兴地农业时间:2023-06-06 16:16关注:257

返回上一页

普洱:田间好“丰”景“三夏”农事忙.jpg

当前已进入“三夏”时节。“三夏”是夏收、夏种、夏管的简称,从每年5月下旬开始,至六七月结束。“三夏”时节是全年农作物种植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最近,普洱各地因地制宜,抢抓农时,精心组织夏收、夏种和夏管,筑牢秋粮稳产丰收基础,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小满刚过,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景迈村帮改村民小组的村民们忙着放水、耙田、拔秧、运苗、拉线、栽秧,一行行葱绿的秧苗整齐排列,为农田披上了绿色的“新装”。据悉,今年帮改村民小组主要种植502香软米和闵红6号,亩产380公斤左右。

机械化插秧跑出农忙“加速度”

近日,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古城镇的农户们抢抓农时,在百余亩高标准农田里开展机械化栽种秧苗作业,田间地头一派农忙景象。

伴随着隆隆的机器声,农机手操作着插秧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排排整齐的秧苗就遍布农田,走进农田仔细一看,可以发现每株水稻的深度和间距都十分标准。刘宗荣是这片农田的主人,为了节省插秧时间,他特意租赁了两台插秧机,对比人工插秧,刘宗荣说:“这一百多亩地,我们以前请人插秧要用十多天,现在用上机器只需四五天,省时又省力。”

而刘宗荣家能实现农机开进农田里插秧,主要得益于古城镇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古城镇通过采取土地整治的方式,打造出了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生态友好的农田,这一项目的打造也为守好群众“粮袋子”奠定了基础。

据古城镇党委书记游磊介绍,古城镇在高标准农田里改善了沟渠和机耕道路,并在农田里实施水肥一体化,耕地质量得以恢复,尤其是河西村和建民村的两百亩水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高标准农田作物的产量从以前的亩产27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460公斤,切实保护了种粮农户的利益。”游磊说。

近年来,镇沅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镇沅县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和加强种植技术指导,积极引导农户使用农业机械,提高农事耕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党建+”赋能耕地占补平衡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近日,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烈镇大寨村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区的田间地头,农民正忙着翻耕、平整稻田、栽秧,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为保障耕地、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确保项目稳步推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勐烈镇坚持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狠抓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建设。

守田有责,明确任务抓部署。勐烈镇把占补平衡工作作为改善农业基础条件、促进群众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为指挥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高效严密的组织体系统筹推进项目,明确责任分工,压实工作责任,做到每个项目有工作组负责,每个地块有专人负责。

守田尽责,高位统筹一体推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组织为核心,整合镇和村(社区)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及党员力量,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召开村组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讲解项目政策,消除群众疑虑,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工作顺利开展、高效落实。

护田有方,聚焦目标抓落实。根据占补平衡项目工程量,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倒排工期,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着力破解种植管护入库难的问题,确保每块耕地都责任到人,挂图作战,清单推进。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工作专班发扬“5+2”的苦干实干精神,遇到问题阻碍立即协调解决、尽快解决。

护田有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勐烈镇深入推进“管控性、约束性、补救性、建设性、倒逼性、惩治性”六重保护措施,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严守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确保“口粮田”绝对安全。

勐烈镇坚持党建引领,全力抓实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确保农田姓“农”、良田种粮。2022年以来,勐烈镇共实施种植、管护耕地占补平衡项目9个,面积4419.42亩,新增粮食产能160.1万公斤。

玉米大豆套种奏响“一地双收”协奏曲

近日,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勐先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种植户采取理论教学和现场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种植户能种、会种、种好。

据了解,相对于传统产业种植,套种技术有很大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升土壤地力,在实现玉米基本不减产的同时,增收一季大豆,提高土地复合利用率。据测算,可实现亩产玉米300公斤、大豆70公斤,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以来,为确保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立足本土资源优势,不断优化粮食的种植模式,深挖粮食增产潜力,勐先镇提前谋划,利用村集体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向群众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和种子等方式,大力发展“玉米+大豆”套种,目前已种植700亩,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乡村振兴的目标创造了条件。

(来源:云南网 龙晓 李金妮 李多 王梓骁 田青玉 冯雪)